Friday, February 27, 2009

一个理科生的语言观

所谓语言,就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用来交流的那种物质。

和很多理科生一样,我从小就对自然语言的把握程度很差,也就是传统我们说的“语文”差。大概和我的家庭环境相关,父母都是数学老师,于是从小我就对数学下的功夫多些;每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自然就把语文拉下了,还甚至于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因为语文跟不上留了一级,用当时的话说:年龄太小,每次写作文会头疼。高中也就在题海模式下的教育中成长了三年,直到高三报送之后才发现金庸小说的存在,由此开始了人生及其少量的课外阅读。多亏大学给我补上了几节语言课,从此开始写些半现代意识流的BBS个人文集,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办法按照正常文字叙述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情,当然也有很大部分是受到文艺青年胡旭东的影响。语言是个很奇怪的东西,尤其是对于我这种学得半吊子的理科生,在没法正常诠释的时候就会像小时候做不出平面几何题目,绞尽脑汁东添个辅助线,西用个三角函数乱算一气,也就造就这四不像的文字,还勉强能凑活着看。

语言有着强烈的表达欲。

回忆起当年中小学每次都发愁写周记的情况不得不感叹难为自己了,你说整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做题目的人又能写出些什么周记出来,况且还是给语文老师批的:单调的现实生活,又不看小说电影什么的丰富一下虚拟生活,那时候的日子还真是挺可悲的。某种意义上,我觉得情书这个东西充分体现了语言的表达欲,不管是细腻肉麻的,还是天马行空的,至少是一个人对着白纸想把那个说不出来的感觉表达出来努力。似乎只有在谈恋爱的时候才会写些无聊的东西,擦掉,再写;或者写个短信,删掉,再发;或者写个博客,反复修改……语言就在有了表达欲之后反复锤炼而得到提升。

语言为沟通个体造就了丰富的文化,却也增强了个体间的壁垒。

所谓的表达欲,也就是把信息从一个个体传达到另一个(群)个体的欲望。即使是为艺术而艺术的那些诗歌也不过是把纯粹的所谓艺术传达给另一批艺术家,正如古典音乐是给人听的,抽象画是给人看的,缺乏了传达对象语言就失去了意义。个体的多样化使得单纯的“交流目的”的语言架构了文化:学数学的时候曾天真的以为只要用公式就可以解决一切学术交流问题,幻想着一本只有公式没有文字的书,稍微了解多一点之后却意识到公式和符号自己却也构建了一个和“语文”一样复杂的文化体系,在没有idea(表达欲)的时候一样难以写出好的文章;音乐美术亦是如此,不论是用音符还是色彩笔画构建的语言帝国在人类几千年历史中积累下了丰富的文化。久而久之,生活在不同文化的个体却发现语言的匮乏无法沟通:种地大叔看不懂高等数学,不同背景的人听古典音乐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理解,说不同方言的人无法交流,我这种人听不懂好多美国人之间说的笑话。而正是这些文化壁垒显示了语言的丰富性。有很多人担心现在推广普通话使得很多方言逐步消失或者趋同于普通话,导致地方文化的削弱或者死亡;我却一点也不但心,或许表面上这些论断是正确的,但文化肯定是会随着时间而演变(注意,我避免了用“进化”这个词语),只要个体间差异一直存在,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就不会消失。看看这些年孕育出来了“俯卧撑”,“躲猫猫”等众多词汇,文化的多样性可能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罢了。老秦统一中国那么久了也不见得咱们大中文化就越变越单一薄弱。

语言无所不在的受我们影响也影响着我们。

当我们大部分知识存储于网络的时候就造就了特有的网络语言。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了“搜索”,也就是问机器问题,然后机器理解我们的语言带我们到希望交流的另一端“个体”。机器学习我们的语言:怎么说话,怎么写文章,不论是中文英文西班牙文,还是图片视频或是其他;而我们也不断学习怎么修改自己搜索的关键字去寻找自己所要的信息。人与人创造的知识之间的交流语言在计算机科学的影响之下略微偏离了人与人直接交流的自然语言,却也形成了它自己丰富的文化,并不断演变着。

很庆幸自己参与并见证着这一新文化帝国的崛起。

No comments: